中国碳交易开市 经济“灰犀牛”奔跑起来

作者
文龙

 

7月16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

7月16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图片来源:Adobe Stock)

 

7月16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另外北京当局设立了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学者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灰犀牛”风险。

7月15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上海环交所)发布公告称,碳排放权交易于7月16日开市。

公告显示,碳排放权交易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全国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成立前,由上海环交所承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账户开立和运行维护等具体工作。并且发布全国碳排放权市场交易数据、政策文件、通知公告等相关信息。

此次中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启动仪式将在上海、武汉等地同步举行。

7月14日,中国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截止到2021年6月,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试点的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人民币。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称,纳入首批碳市场覆盖的这些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意味着中国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所谓的碳交易市场,通俗来讲,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做商品来进行买卖,需要减排的企业会获得一定的碳排放配额,成功减排可以出售多余的配额,超额排放则要在碳市场上购买配额。

假如某个企业每年的碳排放配额为1万吨,如果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碳排放量减少为8000吨,那么多余的2000吨,就可以在碳市场上出售。而其它企业因为扩大生产需要,原定的碳排放配额不够用,就可以在市场上购买这些被出售的额度。

例如,特斯拉年初发布的财报显示,在2020年特斯拉首次实现全年盈利,但实现盈利不是因为汽车销售,而主要是来自向其它汽车制造商出售碳排放额度。在过去五年里,特斯拉出售的碳排放额度为公司带来了33亿美元的收入,仅2020年这项业务的收入就接近营收总额的一半。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6月份主办了第11届中国汽车论坛,与会者认为,电力驱动、智能网联、低碳出行是全球汽车产业三大主攻方向。来自南方一家著名汽车厂商的高级管理人员认为,北京当局对汽车行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支持的政策要稳定持续,现在中央出一个政策,各地方政府再加码,让汽车企业很头疼。此外,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的路径和规划也要清晰,要让车企早做准备。

碳达峰(2030年)、碳中和(2060年)的双碳目标俨然已成为中国媒体报道的高频热词。只是在实现路径和分解目标未清晰前,双碳目标如何达成?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正让企业惶恐不安,其中钢铁、汽车等行业感受尤为深刻。

在3月中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碳达峰是指北京当局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在今年1月曾发布信息,制定在国内钢铁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表,力争2023年实现“碳达峰”;而中国第二大钢铁厂河钢集团也召开发布会,也宣布将在2022年实现“碳达峰”。

据《自由亚洲》电台6月21日报道,台湾东吴大学巨量资料管理学院讲座教授朱云鹏说:“中国的钢铁业2023年要达到(碳达峰)......所以很多工厂要关闭,中国的产能会大幅降低。后果是钢价一定上涨,而且这个涨价不会再回来。”

朱云鹏指出,中国经济面临“灰犀牛”风险。

灰犀牛

“灰犀牛”这个比喻源于经济学家米歇尔·渥克的著作《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米歇尔·渥克认为类似以“黑天鹅”比喻小概率而又影响巨大的事件,“灰犀牛”可以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来源:看中国